星期六, 12月 29, 2007

美麗的早餐


好久沒有這樣悠閒的作一份,營養好吃又好看的早餐了。
因為作完以後發現排的挺好看的,所以決定留戀。
但是這份早餐其實滿貴的,我算了一下
奇異果一顆,10元
生菜一顆25分成五次,5元
餅乾一包100只有8片,淌血,12.5元
腰果,家裡拿的,算5元
蔓越莓,一大包250左右,超貴,也算5元
麵包,超便宜,兩大個29,可以分成六份,5元
所以,這個早餐的材料費,42.5元。

外加,伯爵茶一杯,茶包3元。
將近50元的早餐...............

星期二, 12月 25, 2007

<私角落> 看電影

<私角落 >看電影
沒記錯的話私角落周美玲導演的第一部片,畫面拍的很細緻很唯美,整個看起來非常舒服,處理的相當好,除了非常限制級的那段和他是法語配音以外。拍攝的手法和疊影的處理搭配故事的鋪陳為這部份加了許多分數。劇情味濃烈的紀錄片,以一個同志酒吧的興亡為主軸,討論很多面的同志議題,,兩種角色的扮演,性福和慾望,家庭的態度,結不結婚,逃避的旅程等,愈後面愈溫馨。

這部電影深入的訪問情結,解開我許多的疑惑,我現在知道為什麼蔡導及許多國片導演為什麼這麼喜歡拍廁所,那有隱密的空間,一個充滿暗號和暗示的地方,可以馬上解決一些事情。符合國片一向喜歡「看不懂」路線,有許多抽象的意境,通通都很難看懂。但至少現再我多懂了一個-廁所深遠的寓意。
其次我體認到看某導演一系列的電影,從頭看到尾的目的。因為通常導演的劇情安排延續性很強,在私角落的舞台秀中有扮妝皇后的出現,而扮裝皇后是周導第一部劇情片,「豔光四射歌舞團」,的主題,並且他將上述的同志議題融入其中,微妙的利用兩種身分,扮裝皇后和道士,以類似冥婚來處理結婚的可能。讓我終於了解,為什麼今年炒的很熱的「刺青」主角竹子,被設計成這麼悲慘的命運,一談愛情就會有事情發生。因為同志的愛情有多問題要去克服,所以失去父親的竹子,即使沒有長輩的壓力,還是要考量他所背負的責任-弟弟,總之不能讓他太過順利。

然後還發現了「海」在周導的眼中,是鹹鹹的淚水和海水的交融,只能告訴別人在海裡好快樂,解開「豔光四射歌舞團」中這麼多跟海、水有關的畫面之謎。
解謎真的很有趣,希望自己的悟力可以愈來愈好。

星期一, 12月 24, 2007

如果讓我重做一次研究生 BY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王汎森 院士

這是王所長以前的演講,希望對現在、以後的研究生有幫助


這個題目我非常喜歡,因為這個題目,對大家多少都有實際的幫助。如果下
次我必須再登台演講,我覺得這個題目還可以再發揮一兩次。我是台大歷史研究
所畢業的,所以我的碩士是在台大歷史研究所,我的博士是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
取得的。我想在座的各位有碩士、有博士,因此我以這兩個階段為主,把我的經
驗呈現給各位。

我從來不認為我是位有成就的學者,我也必須跟各位坦白,我為了要來做這場
演講,在所裡碰到剛從美國讀完博士回來的同事,因為他們剛離開博士生的階
段,比較有一些自己較獨特的想法,我就問他:「如果你講這個問題,準備要貢
獻什麼?」結合了他們的意見,共同醞釀了今天的演講內容,因此這裡面不全是
我一個人的觀點。雖然我的碩士論文和博士論文都出版了,但不表示我就是一個
成功的研究生,因為我也總還有其他方面仍是懵懵懂懂。我的碩士論文是二十年
前時報出版公司出版的,我的博士論文是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的。你說有特別好
嗎?我不敢亂說。我今天只是綜合一些經驗,提供大家參考。

一、研究生與大學生的區別

首先跟大家說明一下研究生和大學生的區別。大學生基本上是來接受學問、接
受知識的,然而不管是對於碩士時期或是博士時期的研究而言,都應該準備要開
始製造新的知識,我們在美國得到博士學位時都會領到看不懂的畢業證書,在一
個偶然的機會下,我問了一位懂拉丁文的人,上面的內容為何?他告訴我:「裡
頭寫的是恭喜你對人類的知識有所創新,因此授予你這個學位。」在中國原本並
沒有博碩士的學歷,但是在西方他們原來的用意是,恭賀你已經對人類普遍的知
識有所創新,這個創新或大或小,都是對於普遍的知識有所貢獻。這個創新不會
因為你做本土與否而有所不同,所以第一個我們必須要很用心、很深刻的思考,
大學生和研究生是不同的。
 
(一)選擇自己的問題取向,學會創新

你一旦是研究生,你就已經進入另一個階段,不只是要完全樂在其中,更要
從而接受各種有趣的知識,進入製造知識的階段,也就是說你的論文應該有所創
新。由接受知識到創造知識,是身為一個研究生最大的特色,不僅如此,還要體
認自己不再是個容器,等著老師把某些東西倒在茶杯裡,而是要開始逐步發展和
開發自己。做為研究生不再是對於各種新奇的課照單全收,而是要重視問題取向
的安排,就是在碩士或博士的階段裡面,所有的精力、所有修課以及讀的書裡面
都應該要有一個關注的焦點,而不能像大學那般漫無目標。大學生時代是因為你
要盡量開創自己接受任何東西,但是到了碩士生和博士生,有一個最終的目的,
就是要完成論文,那篇論文是你個人所有武功的總集合,所以這時候必須要有個
問題取向的學習。
 
(二)嘗試跨領域研究,主動學習

提出一個重要的問題,跨越一個重要的領域,將決定你未來的成敗。我也在台
大和清華教了十幾年的課,我常常跟學生講,選對一個領域和選對一個問題是成
敗的關鍵,而你自己本身必須是帶著問題來探究無限的學問世界,因為你不再像
大學時代一樣氾濫無所歸。所以這段時間內,必須選定一個有興趣與關注的主題
為出發點,來探究這些知識,產生有機的循環。由於你是自發性的對這個問題產
生好奇和興趣,所以你的態度和大學部的學生是截然不同的,你慢慢從被動的接
受者變成是一個主動的探索者,並學會悠游在這學術的領域。

我舉一個例子,我們的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先生,得了諾貝爾獎。他曾經
在中研院的週報寫過幾篇文章,在他的言論集裡面,或許各位也可以看到,他反
覆提到他的故事。他是因為讀了一個叫做馬亨教授的教科書而去美國柏克萊大學
唸書,去了以後才發現,這個老師只給他一張支票,跟他說你要花錢你盡量用,
但是從來不教他任何東西。可是隔壁那個教授,老師教很多,而且每天學生都是
跟著老師學習。他有一次就跟那個老師抱怨:「那你為什麼不教我點東西呢?」
那個老師就說:「如果我知道結果,那我要你來這邊唸書做什麼?我就是因為不
知道,所以要我們共同探索一個問題、一個未知的領域。」他說其實這兩種教法
都有用處,但是他自己從這個什麼都不教他,永遠碰到他只問他「有沒有什麼新
發現」的老師身上,得到很大的成長。所以這兩方面都各自蘊含深層的道理,沒
有所謂的好壞,但是最好的方式就是將這兩個方式結合起來。我為什麼講這個故
事呢?就是強調在這個階段,學習是一種「self-help」,並且是在老師的引導下
學習「self-help」,而不能再像大學時代般,都是純粹用聽的,這個階段的學習
要基於對研究問題的好奇和興趣,要帶著一顆熱忱的心來探索這個領域。

然而研究生另外一個重要的階段就是Learn how to learn,不只是學習而已,而
是學習如何學習,不再是要去買一件很漂亮的衣服,而是要學習拿起那一根針,
學會繡出一件漂亮的衣服,慢慢學習把目標放在一個標準上,而這一個標準就是
你將來要完成碩士或博士論文。如果你到西方一流的大學去讀書,你會覺得我這
一篇論文可能要和全世界做同一件問題的人相比較。我想即使在台灣也應該要有
這樣的心情,你的標準不能單單只是放在旁邊幾個人而已,而應該是要放在領域
的普遍人裡面。你這篇文章要有新的東西,才算達到的標準,也才符合到我們剛
剛講到那張拉丁文的博士證書上面所講的,有所貢獻與創新。
 
二、一個老師怎麼訓練研究生

第二個,身為老師你要怎麼訓練研究生。我認為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訓
練,哪怕是自然科學的訓練,到研究生階段應該更像師徒制,所以來自個人和老
師、個人和同儕間密切的互動和學習是非常重要的,跟大學部坐在那邊單純聽
課,聽完就走人是不一樣的,相較之下你的生活應該要和你所追求的知識與解答
相結合,並且你往後的生活應該或多或少都和這個探索有相關。

(一)善用與老師的夥伴關係,不斷Research

我常說英文research這個字非常有意義,search是尋找,而research是再尋找,
所以每個人都要research,不斷的一遍一遍再尋找,並進而使你的生活和學習成
為一體。中國近代兵學大師蔣百里在他的兵學書中曾說:「生活條件要跟戰鬥條
件一致,近代歐洲凡生活與戰鬥條件一致者強,凡生活與戰鬥條件不一致者弱。」
我就是藉由這個來說明研究生的生活,你的生活條件與你的戰鬥條件要一致,你
的生活是跟著老師與同學共同成長的,當中你所聽到的每一句話,都可能帶給你
無限的啟發。

回想當時我在美國唸書的研究生生活,只要隨便在樓梯口碰到任何一個人,
他都有辦法幫忙解答你語言上的困難,不管是英文、拉丁文、德文、希臘文……
等。所以能幫助解決問題的不單只是你的老師,還包括所有同學以及學習團體。
你的學習是跟生活合在一起的。當我看到有學生呈現被動或是懈怠的時候,我就
會用毛澤東的「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來跟他講:「作研究生不是請客吃飯。」

(二)藉由大量閱讀和老師提點,進入研究領域

怎樣進入一個領域最好,我個人覺得只有兩條路,其中一條就是讓他不停的
唸書、不停的報告,這是進入一個陌生的領域最快,又最方便的方法,到最後不
知不覺學生就會知道這個領域有些什麼,我們在不停唸書的時候常常可能會沉溺
在細節裡不能自拔,進而失去全景,導致見樹不見林,或是被那幾句英文困住,
而忘記全局在講什麼。藉由學生的報告,老師可以講述或是釐清其中的精華內
容,經由老師幾句提點,就會慢慢打通任督二脈,逐漸發展一種自發學習的能力,
同時也知道碰到問題可以看哪些東西。就像是我在美國唸書的時候,我修過一些
我完全沒有背景知識的國家的歷史,所以我就不停的唸書、不停的逼著自己吸
收,而老師也只是不停的開書目,運用這樣的方式慢慢訓練,有一天我不再研究
它時,我發現自己仍然有自我生產及蓄發的能力,因為我知道這個學問大概是什
麼樣的輪廓,碰到問題也有能力可以去查詢相關的資料。所以努力讓自己的學習
產生自發的延展性是很重要的。
 
(三)循序漸進地練習論文寫作

到了碩士或博士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完成一篇學位論文,而不管是碩士或博
士論文,其規模都遠比你從小學以來所受的教育、所要寫的東西都還要長得多,
雖然我不知道教育方面的論文情況是如何,但是史學的論文都要寫二、三十萬
字,不然就是十幾二十萬字。寫這麼大的一個篇幅,如何才能有條不紊、條理清
楚,並把整體架構組織得通暢可讀?首先,必須要從一千字、五千字、一萬字循
序漸進的訓練,先從少的慢慢寫成多的,而且要在很短的時間內訓練到可以從一
萬字寫到十萬字。這麼大規模的論文誰都寫得出來,問題是寫得好不好,因為這
麼大規模的寫作,有這麼許多的註腳,還要注意首尾相映,使論述一體成型,而
不是散落一地的銅錢;是一間大禮堂,而不是一間小小分割的閣樓。為了完成一
個大的、完整的、有機的架構模型,必須要從小規模的篇幅慢慢練習,這是一個
最有效的辦法。

因為受電腦的影響,我發現很多學生寫文章能力都大幅下降。寫論文時很重
要的一點是,文筆一定要清楚,不要花俏、不必漂亮,「清楚」是最高指導原則,
經過慢慢練習會使你的文筆跟思考產生一致的連貫性。我常跟學生講不必寫的花
俏,不必展現你散文的才能,因為這是學術論文,所以關鍵在於要寫得非常清楚,
如果有好的文筆當然更棒,但那是可遇不可求的,文彩像個人的生命一樣,英文
叫style,style本身就像個人一樣帶有一點點天生。因此最重要的還是把內容陳述
清楚,從一萬字到最後十萬字的東西,都要架構井然、論述清楚、文筆清晰。

我在唸書的時候,有一位歐洲史、英國史的大師Lawrence Stone,他目前已
經過世了,曾經有一本書訪問十位最了不起的史學家,我記得他在訪問中說了一
句非常吸引人注意的話,他說他英文文筆相當好,所以他一輩子沒有被退過稿。
因此文筆清楚或是文筆好,對於將來文章可被接受的程度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內
容非常重要,有好的表達工具更是具有加分的作用,但是這裡不是講究漂亮的
style,而是論述清楚。

三、研究生如何訓練自己

(一)嘗試接受挑戰,勇於克服

研究生如何訓練自己?就是每天、每週或每個月給自己一個挑戰,要每隔一
段時間就給自己一個挑戰,挑戰一個你做不到的東西,你不一定要求自己每次都
能順利克服那個挑戰,但是要努力去嘗試。我在我求學的生涯中,碰到太多聰明
但卻一無所成的人,因為他們很容易困在自己的障礙裡面,舉例來說,我在普林
斯頓大學碰到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就是沒辦法克服他給自己的挑戰,他就總是東
看西看,雖然我也有這個毛病,可是我會定期給我自己一個挑戰,例如:我會告
訴自己,在某一個期限內,無論如何一定要把這三行字改掉,或是這個禮拜一定
要把這篇草稿寫完,雖然我仍然常常寫不完,但是有這個挑戰跟沒這個挑戰是不
一樣的,因為我挑戰三次總會完成一次,完成一次就夠了,就足以表示克服了自
己,如果覺得每一個禮拜的挑戰,可行性太低,可以把時間延長為一個月的挑戰,
去挑戰原來的你,不一定能做到的事情。不過也要切記,碩士生是剛開始進入這
一個領域的新手,如果一開始問題太小,或是問題大到不能控制,都會造成以後
研究的困難。
 
(二)論文的寫作是個訓練過程,不能苛求完成精典之作

各位要記得我以前的老師所說的一句話:「碩士跟博士是一個訓練的過程,
碩士跟博士不是寫經典之作的過程。」我看過很多人,包括我的親戚朋友們,他
之所以沒有辦法好好的完成碩士論文,或是博士論文,就是因為他把它當成在寫
經典之作的過程,雖然事實上,很多人一生最好的作品就是碩士論文或博士論
文,因為之後的時間很難再有三年或六年的時間,沉浸在一個主題裡反覆的耕
耘,當你做教授的時候,像我今天被行政纏身,你不再有充裕的時間好好探究一
個問題,尤其做教授還要指導學生、上課,因此非常的忙碌,所以他一生最集中
又精華的時間,當然就是他寫博士、或是碩士論文的時候,而那一本成為他一生
中最重要的著作也就一點都不奇怪了。

但不一定要刻意強求,要有這是一個訓練過程的信念,應該清楚知道從哪裡
開始,也要知道從哪裡放手,不要無限的追下去。當然我不是否認這個過程的重
要性,只是要調整自己的心態,把論文的完成當成一個目標,不要成為是一種的
心理障礙或是心理負擔。這方面有太多的例子了,我在普林斯頓大學唸書的時
候,那邊舊書攤有一位非常博學多文的舊書店老闆,我常常讚嘆的對他說:「你
為什麼不要在大學做教授。」他說:「因為那篇博士論文沒有寫完。」原因在於
他把那個博士論文當成要寫一本經典,那當然永遠寫不完。如果真能寫成經典那
是最好,就像美麗新境界那部電影的男主角John Nash一樣,一生最大的貢獻就
是博士那二十幾頁的論文,不過切記不要把那個當作是目標,因為那是自然而然
形成的,應該要堅定的告訴自己,所要完成的是一份結構嚴謹、論述清楚與言之
有物的論文,不要一開始就期待它是經典之作。如果你期待它是經典之作,你可
能會變成我所看到的那位舊書攤的老闆,至於我為什麼知道他有那麼多學問,是
因為那時候我在找一本書,但它並沒有在舊書店裡面,不過他告訴我:「還有很
多本都跟他不相上下。」後來我對那個領域稍稍懂了之後,證明確實如他所建議
的那般。一個舊書店的老闆精熟每一本書,可是他就是永遠無法完成,他夢幻般
的學位論文,因為他不知道要在哪裡放手,這一切都只成為空談。
 
(三)論文的正式寫作

1.學習有所取捨

到了寫論文的時候,要能取也要能捨,因為現在資訊爆炸,可以看的書太多,
所以一定要建構一個屬於自己的知識樹,首先,要有一棵自己的知識樹,才能在
那棵樹掛相關的東西,但千萬不要不斷的掛不相關的東西,而且要慢慢的捨掉一
些掛不上去的東西,再隨著你的問題跟關心的領域,讓這棵知識樹有主幹和枝
葉。然而這棵知識樹要如何形成?第一步你必須對所關心的領域中,有用的書籍
或是資料非常熟悉。

2.形成你的知識樹

我昨天還請教林毓生院士,他今年已經七十幾歲了,我告訴他我今天要來作
演講,就問他:「你如果講這個題目你要怎麼講?」他說:「只有一點,就是那
重要的五、六本書要讀好幾遍。」因為林毓生先生是海耶克,還有幾位近代思想
大師在芝加哥大學的學生,他們受的訓練中很重要的一部份是精讀原典。這句話
很有道理,雖然你不可能只讀那幾本重要的書,但是那五、六本書將逐漸形成你
知識樹的主幹,此後的東西要掛在上面,都可以參照這一個架構,然後把不相干
的東西暫放一邊。生也有涯,知也無涯,你不可能讀遍天下所有的好書,所以要
學習取捨,了解自己無法看遍所有有興趣的書,而且一但看遍所有有興趣的書,
很可能就會落得普林斯頓街上的那位舊書店的老闆一般,因為閱讀太多不是自己
所關心的領域的知識,它對於你來說只是一地的散錢。

3.掌握工具

在這個階段一定要掌握語文與合適的工具。要有一個外語可以非常流暢的閱
讀,要有另外一個語文至少可以看得懂文章的標題,能學更多當然更好,但是至
少要有一個語文,不管是英文、日文、法文……等,一定要有一個語文能夠非常
流暢的閱讀相關書籍,這是起碼的前提。一旦這個工具沒有了,你的視野就會因
此大受限制,因為語文就如同是一扇天窗,沒有這個天窗你這房間就封閉住了。
為什麼你要看得懂標題?因為這樣才不會有重要的文章而你不知道,如果你連標
題都看不懂,你就不知道如何找人來幫你或是自己查相關的資料。其他的工具,
不管是統計或是其他的任何工具,你也一定要多掌握,因為你將來沒有時間再把
這樣的工具學會。

4.突破學科間的界線

應該要把跨學科的學習當作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是跨學科涉及到的東西必
須要對你這棵知識樹有助益,要學會到別的領域稍微偷打幾槍,到別的領域去攝
取一些概念,對於本身關心的問題產生另一種不同的啟發,可是不要氾濫無所
歸。為什麼要去偷打那幾槍?近幾十年來,人們發現不管是科學或人文,最有創
新的部份是發生在學科交會的地方。為什麼會如此?因為我們現在的所有學科大
部分都在西方十九世紀形成的,而中國再把它轉借過來。十九世紀形成這些知識
學科的劃分的時候,很多都帶有那個時代的思想跟學術背景,比如說,中研院的
李院長的專長就是物理化學,他之所以得諾貝爾獎就是他在物理和化學的交界處
做工作。像諾貝爾經濟獎,這二十年來所頒的獎,如果在傳統的經濟學獎來看就
是旁門走道,古典經濟學豈會有這些東西,甚至心理學家也得諾貝爾經濟獎,連
John Nash這位數學家也得諾貝爾經濟獎,為什麼?因為他們都在學科的交界上,
學科跟學科、平台跟平台的交界之處有所突破。在平台本身、在學科原本最核心
的地方已經search太多次了,因此不一定能有很大的創新,所以為什麼跨領域學
習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常常一篇碩士論文或博士論文最重要、最關鍵的,是那一個統攝性的重要概
念,而通常你在本學科裡面抓不到,是因為你已經泡在這個學科裡面太久了,你
已經拿著手電筒在這個小倉庫裡面照來照去照太久了,而忘了還有別的東西可以
更好解釋你這些材料的現象,不過這些東西可遇而不可求。John Nash這一位數
學家為什麼會得諾貝爾數學獎?為什麼他在賽局理論的博士論文,會在數十年之
後得諾貝爾經濟獎?因為他在大學時代上經濟學導論的課,所以他認為數學可以
用在經濟方面來思考,而這個東西在一開始,他也沒有想到會有這麼大的用處。
他是在數學和經濟學的知識交界之處做突破。有時候在經濟學這一個部分沒有大
關係,在數學的這一個部分也沒有大關係,不過兩個加在一起,火花就會蹦出來。

5.論文題目要有延展性

對一個碩士生或博士生來說,如果選錯了題目,就是失敗,題目選對了,還
有百分之七十勝利的機會。這個問題值得研一、博一的學生好好思考。你的第一
年其實就是要花在這上面,你要不斷的跟老師商量尋找一個有意義、有延展性的
問題,而且不要太難。我在國科會當過人文處長,當我離開的時候,每次就有七
千件申請案,就有一萬四千個袋子,就要送給一萬四千個教授審查。我當然不可
能看那麼多,可是我有個重要的任務,就是要看申訴。有些申訴者認為:「我的
研究計畫很好,我的著作很好,所以我來申訴。」申訴通過的大概只有百分之十,
那麼我的責任就是在百分之九十未通過的案子正式判決前,再拿來看一看。有幾
個印象最深常常被拿出來討論的,就是這個題目不必再做了、這個題目本身沒有
發展性,所以使我更加確認選對一個有意義、有延展性、可控制、可以經營的題
目是非常重要的。

我的學生常常選非常難的題目,我說你千萬不要這樣,因為沒有人會仔細去
看你研究的困難度,對於難的題目你要花更多的時間閱讀史料,才能得到一點點
東西;要擠很多東西,才能篩選出一點點內容,所以你最好選擇一個難易適中的
題目。

我寫過好幾本書,我認為我對每一本書的花的心力都是一樣,雖然我寫任何
東西我都不滿意,但是在過程中我都絞盡腦汁希望把他寫好。目前為止很多人認
為我最好的書,是我二十幾歲剛到史語所那一年所寫的那本書。我在那本書花的
時間並不長,那本書的大部分的稿子,是我和許添明老師同時在當兵的軍營裡面
寫的,而且還是用我以前舊的筆記寫的。大陸這些年有許多出版社,反覆要求出
版我以前的書,尤其是這一本,我說:「不行。」因為我用的是我以前的讀書筆
記,我怕引文有錯字,因為在軍隊營區裡面隨時都要出操、隨時就要集合,手邊
又沒有書,怎麼可能好好的去核對呢?而如果要我重新校正一遍,又因為引用太
多書,實在沒有力氣校正。

為什麼舉這個例子呢?我後來想一想,那本書之所以比較好,可能是因為那
個題目可延展性大,那個題目波瀾起伏的可能性大。很多人都認為,我最好的書
應該是劍橋大學出的那一本,不過我認為我最好的書一定是用中文寫的,因為這
個語文我能掌握,英文我沒辦法掌握得出神入化。讀、寫任何語文一定要練習到
你能帶著三分隨意,那時候你才可以說對於這一個語文完全理解與精熟,如果你
還無法達到三分的隨意,就表示你還在摸索。

回到我剛剛講的,其實每一本書、每一篇論文我都很想把它寫好。但是有些
東西沒辦法寫好,為什麼?因為一開始選擇的題目不夠好。因此唯有選定題目以
後,你的所有訓練跟努力才有價值。我在這裡建議大家,選題的工作要儘早做,
所選的題目所要處理的材料最好要集中,不要太分散,因為碩士生可能只有三
年、博士生可能只有五年,如果你的材料太不集中,讀書或看資料可能就要花掉
你大部分的時間,讓你沒有餘力思考。而且這個題目要適合你的性向,如果你不
會統計學或討厭數字,但卻選了一個全都要靠統計的論文,那是不可能做得好。

6.養成遵照學術格式的寫作習慣

另一個最基本的訓練,就是平時不管你寫一萬字、三萬字、五萬字都要養成
遵照學術規範的習慣,要讓他自然天成,就是說你論文的註腳、格式,在一開始
進入研究生的階段就要培養成為你生命中的一個部份,如果這個習慣沒有養成,
人家就會覺得這個論文不嚴謹,之後修改也要花很多時間,因為你的論文規模很
大,可能幾百頁,如果一開始弄錯了,後來再重頭改到尾,一定很耗時費力,因
此要在一開始就養成習慣,因為我們是在寫論文而不是在寫散文,哪一個逗點應
該在哪裡、哪一個書名號該在哪裡、哪一個地方要用引號、哪一個要什麼標點符
號,都有一定的規定,用中文寫還好,用英文有一大堆簡稱。在1960年代台灣
知識還很封閉的時候,有一個人從美國回來就說:「美國有個不得了的情形,因
為有一個人非常不得了。」有人問他為什麼不得了,他說:「因為這個人的作品
到處被引用。」他的名字就叫ibid。所謂ibid就是同前作者,這個字是從拉丁文
發展出來的,拉丁文有一大堆簡稱,像et. al.就是兩人共同編的。英文有一本The
Chicago Manual of Style就是專門說明這一些寫作規範。各位要儘早學會中英文的
寫作規範,慢慢練習,最後隨性下筆,就能寫出符合規範的文章。

7.善用圖書館

圖書館應該是研究生階段最重要的地方,不必讀每一本書,可是要知道有哪些
書。我記得我做學生時,新進的書都會放在圖書館的牆上,而身為學生最重要的
事情,就是要把書名看一看。在某些程度上知道書皮就夠了,但是這仍和打電腦
是不一樣的,你要實際上熟悉一下那本書,摸一下,看一眼目錄。我知道現在從
電腦就可以查到書名,可是我還是非常珍惜這種定期去browse新到的書的感覺,
或去看看相關領域的書長成什麼樣子。中研院有一位院士是哈佛大學資訊教授,
他告訴我他在創造力最高峰的時候,每個禮拜都到他們資訊系圖書室裡,翻閱重
要的資訊期刊。所以圖書館應該是身為研究生的人們,最熟悉的地方。不過切記
不重要的不要花時間去看,你們生活在資訊氾濫的時代,跟我生長在資訊貧乏的
時代是不同的,所以生長在這一個時代的你,要能有所取捨。我常常看我的學生
引用一些三流的論文,卻引得津津有味,我都替他感到難過,因為我強調要讀有
用、有價值的東西。

8.留下時間,精緻思考

還要記得給自己保留一些思考的時間。一篇論文能不能出神入化、能不能引
人入勝,很重要的是在現象之上作概念性的思考,但我不是說一定要走理論的路
線,而是提醒大家要在一般的層次再提升兩三步,conceptualize你所看到的東西。
真切去了解,你所看到的東西是什麼?整體意義是什麼?整體的輪廓是什麼?千
萬不要被枝節淹沒,雖然枝節是你最重要的開始,但是你一天總也要留一些時間
好好思考、慢慢沉澱。conceptualize是一種非常難教的東西,我記得我唸書時,
有位老師信誓旦旦說要開一門課,教學生如何conceptualize,可是從來都沒開成,
因為這非常難教。我要提醒的是,在被很多材料和枝節淹沒的時候,要適時跳出
來想一想,所看到的東西有哪些意義?這個意義有沒有廣泛連結到更大層面的知
識價值。

傅斯年先生來到台灣以後,同時擔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所長及台大
的校長。台大有個傅鐘每小時鐘聲有二十一響、敲二十一次。以前有一個人,寫
了一本書叫《鐘聲二十一響》,當時很轟動。他當時對這二十一響解釋是說:因
為台大的學生都很好,所以二十一響是歡迎國家元首二十一響的禮炮。不久前我
發現台大在每一個重要的古蹟下面豎一個銅牌,我仔細看看傅鐘下的解釋,才知
道原來是因為傅斯年當台大校長的時候,曾經說過一句話:「人一天只有二十一
個小時,另外三小時是要思考的。」所以才叫二十一響。我覺得這句話大有道理,
可是我覺得三小時可能太多,因為研究生是非常忙的,但至少每天要留個三十分
鐘、一小時思考,想一想你看到了什麼?學習跳到比你所看到的東西更高一點的
層次去思考。

9.找到學習的楷模

我剛到美國唸書的時候,每次寫報告頭皮就重的不得了,因為我們的英文報
告三、四十頁,一個學期有四門課的話就有一百六十頁,可是你連註腳都要從頭
學習。後來我找到一個好辦法,就是我每次要寫的時候,把一篇我最喜歡的論文
放在旁邊,雖然他寫的題目跟我寫的都沒關係,不過我每次都看他如何寫,看看
他的注腳、讀幾行,然後我就開始寫。就像最有名的男高音Pavarotti唱歌劇的時
候都會捏著一條手帕,因為他說:「上舞台就像下地獄,太緊張了。」他為了克
服緊張,他有習慣性的動作,就是捏著白手帕。我想當年那一篇論文抽印本就像
是我的白手帕一樣,能讓我開始好好寫這篇報告,我學習它裡面如何思考、如何
構思、如何照顧全體、如何用英文作註腳。好好的把一位大師的作品讀完,開始
模仿和學習他,是入門最好的方法,逐步的,你也開始寫出自己的東西。我也常
常鼓勵我的學生,出國半年或是一年到國外看看。像現在國科會有各式各樣的機
會,可以增長眼界,可以知道現在的餐館正在賣些什麼菜,回來後自己要作菜也
才知道要如何著手。

四、用兩條腿走路,練習培養自己的興趣

最後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我們的人生是兩隻腳,我們不是靠一隻腳走路。
做研究生的時代,固然應該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學業上,探索你所要探索的那些
問題,可是那只是你的一隻腳,另外還有一隻腳是要學習培養一、兩種興趣。很
多人後來會發現他的右腳特別肥重(包括我自己在內),也就是因為忘了培養左
腳。很多很有名的大學者最後都陷入極度的精神困擾之中,就是因為他只是培養
他的右腳,他忘了培養他的左腳,他忘了人生用兩隻腳走路,他少了一個小小的
興趣或嗜好,用來好好的調解或是排遣自己。

去年夏天,香港《亞洲週刊》要訪問我,我說:「我不想接受訪問,我不是重
要的人。」可是後來他們還是把一個簡單的對話刊出來了,裡面我只記得講了一
段話:做一個研究生或一個學者,有兩個感覺最重要--責任感與罪惡感。你一定
要有很大的責任感,去寫出好的東西,如果責任感還不夠強,還要有一個罪惡感,
你會覺得如果今天沒有好好做幾個小時的工作的話,會有很大的罪惡感。除非是
了不得的天才,不然即使愛因斯坦也是需要很努力的。很多很了不得的人,他只
是把所有的努力集中在一百頁裡面,他花了一千小時和另外一個人只花了十個小
時,相對於來說,當然是那花一千個小時所寫出來的文章較好。所以為什麼說要
趕快選定題目?因為如果太晚選定一個題目,只有一年的時間可以好好耕耘那個
題目,早點選定可以有二、三年耕耘那個題目,是三年做出的東西好,還是一年
的東西好?如果我們的才智都一樣的話,將三年的努力與思考都灌在上面,當然
比一年還要好。

五、營造卓越的大學,分享學術的氛圍

現在很多人都在討論,何謂卓越的大學?我認為一個好的大學,學校生活的
一大部份,以及校園的許多活動,直接或間接都與學問有關,同學在咖啡廳裡面
談論的,直接或間接也都會是學術相關的議題。教授們在餐廳裡面吃飯,談的是
「有沒有新的發現」?或是哪個人那天演講到底講了什麼重要的想法?一定是沉
浸在這種氛圍中的大學,才有可能成為卓越大學。那種交換思想學識、那種互相
教育的氣氛不是花錢就有辦法獲得的。我知道錢固然重要,但不是唯一的東西。
一個卓越的大學、一個好的大學、一個好的學習環境,表示裡面有一個共同關心
的焦點,如果沒有的話,這個學校就不可能成為好的大學。<完>

星期五, 12月 21, 2007

捷運手扶梯觀察

捷運手扶梯觀察

最近有一個奇怪的習慣,剛睡醒的我離開捷運車廂後會觀察著手扶梯前一個人的背影,觀察造型和背包的設計。看著他的背包是什麼材質,口袋的設計、大小、扣環的樣式呈現出什麼樣的設計感,看著褲子顏色、布的材質條紋之類的。不知道是不是看了「跟蹤」的後遺症。

跟蹤,上帝之眼,意旨觀察。觀察就是看仔細記清楚,許多人組織起來從四面八方交錯的持續觀察,就是跟蹤。這部電影以緊湊的劇情,相扣的案件,帶領觀眾一窺香港警察跟蹤隊的運作。為了能夠找到目標對象,需要能察覺線索,為了能夠持續觀察,需要有許多的巧合被製造出來。所以如果有太多的巧合,請合理的懷疑,你被跟蹤了。XD

視覺是我最仰賴的一種感官,而且我喜歡看「漂亮」的設計,這是非常感覺,可遇不可求的機會,捷運的人潮眾多剛好可以滿足我對設計的補風捉影,常常可以看到喜歡的設計或者另我好奇的設計。思考為什麼要這樣的疑惑?有什麼功能?或者這個不錯的驚奇。

如果我的眼睛是照相機,應該會有很多有趣的照片。可惜我不能光明正大的拍照。這時候就覺得有需要要一台照相手機,非常適合偷拍,偷拍下漂亮的照片。

星期一, 11月 19, 2007

拋棄繼承有感

拋棄繼承有感

法律只保護懂的法律的人。

這是多年前民法老師告訴我們的話,目的是讓我們更了解我們為什麼要唸這堂課。但也是十分諷刺的話。就像老師回答我,當沒找到遺囑時,視同沒有寫是一樣的諷刺。

20世紀進入文件時代,書面的正式的形式的文字變成通行證,是唯一的證明。所以如果你沒有護照,你就不能證明你是某某某,你可能馬上變成可疑的不存在的人。所以文件才是法律世界中相信的東西。

所以我們需要乖乖的按照許多程序來處理,例如把遺囑放在律師那邊,才能保證他的效力。

繼承是一種權利,但是法律假定權利是大家想要的。因此如果你不想要這個權利,你就需要去辦理取消、停止,這有點像之前的三合一卡,假定你都需要那些功能,強迫你擁有。但是法律又想解決父債子還的問題,允許你用拋棄繼承避免你陷入循環的苦難之中。所以他是有心想避免循環的悲劇的,但是為什麼它不更積極一點,遺產的結算如果是負的,主動通知或執行拋棄繼承。而不是知道的人躲掉,不知道的人繼續受害。有讀過法律的人,有知識的人享受這樣的利益,而不懂得人就活該嗎?

法律已經賦予的權利,不應該因為人民不知而葬失權力吧!如果這句話講的通,那法律服務的對象,就不是所有的人民了,就沒有達到一視同仁了。

在卡債風暴造成的自殺悲劇中,有哪份報紙,提到拋棄繼承?法律的權利在那些家庭中,執行了多少,甚至有銀行提到可以在跟他們商議償還,但是實際上,法律是讓繼承人有免責權的,拋棄繼承後那些債務就由銀行自行承擔了。

銀行之所以收那麼高的利率,目的就在分散這些不能償還的風險,且在借錢之前所有的風險他們就應該評估過了,我們不需要替銀行擔心什麼。但如果你是以個人的身分借錢給別人,那你就要擔心你能承受那樣的風險嗎? 通常我們都說借出去的前如同灑出去的水,如果你不能承受別人不還,那你就別借了。

懂得法律才能在這個文件的時代存活,社會中有許多難以想像的事,不可思議卻真實發生。不管成年或未成年都不應該繼承債務。

星期日, 11月 11, 2007

它不是口香糖

我是很執著的人,通常東西都忠誠的品牌,但是最近老是買不到東西,讓我很生氣,生氣這個時代的變動太大了,怎麼上次才買的現在就找不到了,我很不能接受買不到我要買的。
口香糖,兩年前在大陸有買來比較過,當然結果是有什麼不同,不過他的咖啡口味口香糖我還滿喜歡的,後來在台灣有偶遇也買回來回味。可是我昨天要去買個波爾口香糖都找不到,而且又發現,現在都賣一大包的,沒有像以前那種一片一片,很有口香糖樣子的一條或一盒(比名片盒大一點)的口香糖。牌子跟口味也大不相同,現在都快變成寡佔市場了。偏偏我只吃不會涼不含薄荷的口香糖,結果買個口香糖,浪費了我半個小時,在街上跑了三間店,才在便利商店買到我要的波爾,但是不是咖啡口味。
打開後更傷心了,長的像糖果,一點都沒有記憶中的味道。

這一切都因為前陣子發現我進入了”攪嚼期”,焦慮的情況愈來愈恐怖,以前是考前焦慮,現在是翻譯焦慮和寫東西焦慮。心情焦慮煩躁,非常需要有東西轉移注意力和安靜心神。我的方法是聽音樂跟吃東西,音樂可以讓我沉浸在工作中,不會想東想西,聽著快節奏的音樂會讓我工作的腳步也一起加快,感謝有著年紀卻很好聽的流行音樂。另一個吃東西就很麻煩了,因為要出去買,出門一趟至少花費15分鐘,等待的時間又會增加我的不耐,最重要的是這樣亂吃不僅傷荷包也傷身。所以才想說反正我只要有東西咬就好了,那就買口香糖吧!沒想到,買口香糖卻是這麼的困難。

星期五, 10月 19, 2007

大學生旅遊手冊-啟動大學生活

大學生旅遊手冊-啟動大學生活

老人家是有感概的,尤其是看到很多迷途的羔羊。在不斷被諮詢後,我決定把自己彎彎曲曲的軌跡史當作一本人生旅遊指南,提供給大家做點參考。先說好這只是帶大家看看我路過的風景而已,聽聽就好,自己的旅行還是自己安排的好。但至少我需長那麼幾歲,我們看到的風景會比較相似,可以說是比較新的旅遊手冊,對新遊客來說應該是比較有用的。

老掉牙的大學必修n學分,我就不說了,我只強調大學是大部分人可以自主自由的安排自己每一天生活的開始。如何規劃自己的行程,需要透過不斷的嘗試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答案,而愈早嘗試自然就愈能上手。小朋友,有機會就不要放過,先不要給自己太多的限制和排斥,多去廣泛的接觸,收集屬於自己的資料,才比較能幫自己規劃出一個有趣的旅程。

我自己的經驗有參加社團、打工和到處參加活動,當然這不是同時進行的,而是不同年度給自己的一個嘗試的機會。年輕的時候先參加社團,從天真的社員到辛苦的幹部都體驗一回,怎麼樣從無到有的辦一個活動的過程許多細節和眉角(做事的技巧),會讓人成長不少,當然熬夜趕工的淺力也是這時候被逼出來的(所以我說年輕的時候要先參加)。

社團的經驗其實離我已經有些遙遠了,那時候也真的太年輕了(也就是不懂事),很多事情的效果都不如預期,但人生就是要去體驗很多的”不如預期”,才能慢慢修得正果。所以年輕人,先選擇幾個社團去參予他的活動吧!從中尋找和自己契合的「一個」(如果你想過勞的話,我不反對多個)成為幹部好好磨練,會發現很多老師沒教,爸媽沒說過的處世技巧和原則,這些東西還是自己去體會最真實。

社團也可以幫你找到許多志同道合的好朋友,有的人平常很沉默低調,但在社團中遇到了知音,那真的是判若兩人。當然社團氣氛的融洽與否,是需要大家努力經營的,除了有相同興趣之外,人際關係還有很多課要修的。



續待......

不知道這個系列多久會完成或未完成,但是下一章要談"打工"。

星期四, 10月 04, 2007

10/20中研院院慶

一年一度的院慶活動
各院都會準備很多 好康的活動
有興趣的朋友 別錯過 機會難得的開放參觀
http://www.sinica.edu.tw/tmp/openhouse.pdf

星期五, 9月 07, 2007

library books and blog


Lib書目及網站


From: newwander, 3 months ago





圖書資訊學重要相關書籍及網站介紹
希望大家能持之以恆的閱讀參予

星期四, 8月 30, 2007

Discovery School

Discovery School知識頻道Discovery所製作的線上教學網頁,目前提供上萬分鐘的影片,剪輯成5分鐘以內素材,以便融入教學。同時亦開放會員上傳素材。另外提供教學經驗分享、教學計畫、教材、學習單等社群功能。
簡體版http://discovery।vcmedu।com/discovery/index.jsp
英文版http://school।discovery.com/

內容十分豐富,還有分級國中、高中...,相信可以有很多的收穫。對老師而言也是很棒的輔助教材。這個網站有英文版和簡體版繁體的連結有問題,可能已經沒有了....

分享 我怎麼上「陳水扁」這一課 龍應台文

4我怎麼上「陳水扁」這一課 一個「甘犯眾怒」的微小聲音 龍應台文
我承認我一直在上課,像個小學生一樣在上公民課。這一課的題目就叫「陳水扁」。課文特別令人「拍案驚奇」,但是附在課文後面的測驗題,艱難的程度,超過我的預期。

亂,因為在尋找新標準
我是個目睹過蘇聯帝國解體、柏林圍牆倒塌、天安門變色,香港七一遊行,又在台灣的威權時代裡寫過「野火集」的人,但是台灣政治的今天,仍然令我瞠目結舌:在我們所經歷過的中華民國史上,誰見過一個總統的家族和親信,做出如此不堪的事情?
誰聽過身為國家最高象徵的總統府會製作假帳?誰見過一個沒有監察委員、只有冷氣空轉的監察院?誰見過一個對法律如此不知分寸、進退失據的內政部長?
誰見過媒體變成一種熱血賁張的「政治運動指揮部」,而司法機關又跟著媒體辦案?
誰見過一個總統像七歲騃童一樣,對人民的批評作兇狠負氣狀,說「我不會一味挨打」?誰見過一個反對黨在那樣短的時間內因得權而腐化生蛆?
誰見過兩週內有一百萬小市民匯款登記,表達對統治者的憤怒?誰又能想像,當兩萬人露宿總統府廣場時,如何收尾退場?
誰又想過台灣竟然可能出一個本土版的尼克森、藤森、盧泰愚和馬可仕?誰又知道,碰到一個本土版的尼克森、藤森、盧泰愚和馬可仕時,人民該怎麼辦?
二○○六年的台灣很「亂」。它的「亂」,我始終認為不是真正的亂──動亂或混亂。台灣是一個新興民主,新興民主的意思就是,在實踐民主的過程中所發生的很多重大事情和冒出來的問題,都是有史以來第一次;人們知道過去的原則和觀念可能都不適用,但是對於新的難題又沒有現成可循的一套新的判斷標準。
從外國拿來的,因為歷史條件、文化體質、發展階段差異很大,也不敢直接套用。於是一人一套標準,每一套標準都可能彼此矛盾,眾說紛紜,爭執不斷。
「亂」,其實是一個自由開放的社會在摸索新共識,尋找新價值的過程裡所發出的喧聲。這種「亂」,不過是一個社會從威權到民主必經的歷史過程,我們在練走民主的路。

請把國家還給我們
民主這堂課,有考不完的試題。走到「陳水扁」這一章,黑與白之間,同名為「灰」的層次細密重疊,難以辨認,使我不得不在寫完「今天這一課:品格」這篇「作業」之後,停下來久久沉思。試題一:陳水扁應不應該下台?
代表民進黨的游錫堃說,在一個法治國家裡,當還沒有足夠的司法證據,證明一個總統本人貪瀆時,他不應該被要求下台,因為道德不能取代法律成為標準。
這個說法,不能夠由於他的「辯方」身分而被嗤之以鼻,因為這是一個百分之百必須嚴肅辯論的議題。所有主張陳水扁下台的人,都必須針對這個認知提出反駁的理由,才能正當「倒扁」。
我的思索是:法律上,一個未被司法定罪的總統不必辭職,但是如果在政治上,他已經成為嚴重的社會不安、政局動盪的根源;如果在誠信的道德上,他已經成為大多數人民不齒的對象,如果總統與大多數人民之間的一種相互信任已經解體──百分之十八的低支持率是一份清楚的「信任評估」,那麼,是的,他應該向人民鞠躬道歉,自動請辭。
造成社會不安、政治動盪,他愧對人民託付給他的政治責任;家族墮落、親信腐敗,個人誠信破產,他愧對人民賦予他的道德期許。政治責任和道德期許是無法寫進法律條文的,但是你不能說,凡法律條文不能表達的,就不存在。民主法治強調法律條文的重要,但是我們不能忘記,法律條文只是維持秩序和社會互信的最低標準而不是唯一標準。
公民要求陳水扁道歉下台,不是因為他犯了法律上的「罪」,而是因為在事態的發展過程裡,他已經徹底地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和尊敬;沒有信任和尊敬,就不可能有效地指揮團隊,領導國家。民進黨主席拿出最低標準來充當為民主的全部,只顯現出這個政黨從民主理想的高度摔到了哪裡。
我的要求因此和那一百萬個「百元公民」是一致的:陳總統,請把國家還給我們。

有些是非,不容模糊
但是如何讓一個任期未滿的總統下台?罷免的手段失敗了,輿論的壓力不起效用。於是出現試題二:你如何讓他下台?用群眾運動──百萬人「登記」抗議,二十萬人上街遊行,一萬人徹夜靜坐,夜夜堅持,可不可以?
我的思索是:那要看你指的是哪一種「群眾運動」。
如果是合法的,非暴力的遊行、靜坐、示威,它本來就是民主體制內的正規表達方式。只要程序合法,謹守規範,這樣的公民表達和選舉日的排隊投票或者國會內的罷免表決,地位一樣的尊貴,必須得到政府的容忍、警察的保護、社會的尊重。集會遊行是公民的基本權利,也可以是促使社會進步的推動力量。
我不反對見到一百萬人和平地站上街頭,以要求陳水扁下台來表達一種態度,一種價值。人們在凱達格蘭大道上站出來,不過是讓自己尚未長大的孩子們知道:有些價值,不容犧牲。有些是非,不容模糊。
但我更希望見到,陳水扁為了「愛台灣」,為了社會的和諧以及他自己的歷史名譽,在人們上街之前提出辭呈。

有選票,為何談坦克車?
然而,如果所謂群眾運動指的是威權時代那種慷慨激昂的、衝破體制的、「人民革命」式的群眾運動來「包圍總統府」或「癱瘓交通」,以「衝突和流血在所不惜」的方式來凸顯所謂「人民力量」,對不起,我反對這樣的「人民力量」。
在獨裁體制下,用激烈的群眾運動方式迫使一個領導人下台,是有絕對正當性的,但是在一個民主機制的設計裡,原來就有一個設定:你選出來的領袖很可能是個狂人怪物或騙子,所以若要半途「刪除」他,可以按「罷免」或「彈劾」。如果這個動作失敗,則要「重新啟動」,在下一輪選舉時,用選票將他「刪除」,丟進「資源回收筒」。如果「罷免」或「彈劾」的按鍵有問題,那麼你就去修理那個按鍵。
既然有這個「刪除」和「重新啟動」的內在機制和設定,「人民革命」式的群眾運動在民主體制裡是沒有一席之地的。
所以,關鍵在於,施明德所領導的「百元運動」,究竟是哪一種呢?
頭腦清醒的施明德宣稱「非暴力」,明顯是希望進行民主定義下的公民實踐。他以半生牢獄換來一世英名,現在又願意冒著一世英名被小頭銳面者抹黑玷污的風險,挺身反對從前的同志,不愧是一個公民抵抗的典範。如果是和平、合法的靜坐示威,那一百萬個捐款報名「反扁」和那決心上廣場靜坐的人們,也是公民社會的實踐者。公民社會的實踐者,我們只怕太少,不怕太多。
可是,對於這樣的分際拿捏,人民是否秋毫分明?影響民意的意見領袖們,又是否戒慎恐懼
聳動的電視媒體在大肆報導「倒扁」集會的人數如何節節上升時,持續不斷地播放莫斯科紅場和天安門廣場坦克車與人群對峙的聳動畫面,看起來竟像在渲染一種「人民革命」的浪漫美感,似乎在暗示人們要有「正義」激情,要有「勇敢」衝動。而同時,副總統呂秀蓮竟然也以天安門為例,警告即將進場的人們。
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八十年代的天安門和紅場,怎麼能夠拿來和今天民主的台灣相提並論?天安門和紅場的抗爭,都是被徹底剝奪了自身權利而走投無路的人民起來反抗集權政體,今天的台灣人手上卻是握著選票的,誰來統治完全由他自己決定;他明明可以用一張紙來「推翻」一個政府,你為何要談坦克車?法律明明保障了人民集會遊行的自由,你憑什麼以天安門的流血鎮壓來影射警告?
當「刺殺」和「防衛」的流言四起,當拒馬的刀片如何割肉的鏡頭不斷被放大,當「不是你倒下,就是我倒下」的「意志力比賽」被當作一種「決鬥」的語言來使用,我覺得不安。當民進黨完全拋棄了身為執政黨應有的文明規範,開始以文革式的「鬥倒鬥臭鬥爛」的流氓方式來對付施明德,我看見仇恨的「鐵絲網」在陰影中悄悄架設
劍拔弩張的「決鬥」,不是公民實踐。
激情的「人民革命」,革掉的會是民主。
不能不回答的問題
於是令我頭痛的試題三就出現了:你捐不捐那一百元?
「頭痛」了整整一個禮拜。
我的思索是:不捐。因為拉倒陳水扁不是最重要的問題。
太多的問題,在「陳水扁」這個黑盒子被打開的一刻,像一團黑壓壓、密麻麻的蒼蠅,猛然撲上臉來。這些問題是一個新興民主從來不曾處理過的問題,有些甚至於從來不曾思索過:
問題一,陳水扁總統是透過民主程序產生的。兩年前,六百多萬人投票給他,請他來管治這個國家。
那些沒把票投給他的人,本身顯然沒有發揮足夠的力量來避免他的當選。所以陳水扁的上台,必須說,是投票給他的六百多萬人和沒投票給他的六百多萬人的共同選擇。
那麼,陳水扁固然耽誤了國家,但是人民自己,什麼時候要開始檢討自己的責任呢?投票給他的人們今天是否承認選擇錯誤?那錯誤選擇背後的思維是什麼?當年不選他的人,是否為了錯的原因?
如果不去檢討那個思維,以後豈不是注定會再犯一樣的錯誤──我們不是眼睜睜看見陳水扁家鄉的官田鄉人正在組織清朝模式的「自衛隊」來防禦「外侮」?
問題二,我們的選民,是否充分認識到,手裡這一票,可以帶來如何嚴重的後果?如果因為當初沒這認識,所以我們輕率,或愚昧,那麼我們因自己的輕率或愚昧而被一個難以忍受的無格總統所折磨、所懲罰,是否也正是我們應得的教訓,應付的代價?為自己的錯誤付出代價,是不是正是我們和民主制度定下的契約?
問題三,如果這一次,因為太憤怒了,不願意等到下一次的選舉而採取街頭施壓,是不是以後每一次發現自己選錯了人,我們都得用集會遊行的方式逼總統下台?在什麼情況下,我們應該耐心等候四年一輪,用選票「刪除」他,又在什麼情況下,我們應該不等候,直接發起群眾運動?那判斷的標準又是什麼?
問題四,是什麼制度,產生了陳水扁?是什麼制度,給予總統如此大的權力?是什麼制度,縱容了他專權,鼓勵了他墮落?是什麼制度,使得我們發現了一個總統的專權和墮落卻無法使他下台?政黨政治又出了什麼問題,使我們痛心疾首到這個程度又找不到出口?
如果產生「陳水扁」這種政治人物的制度,以及維繫這種制度的思維和文化,我們今天不去徹底面對和處理,而只鎖定在「把陳水扁拉下台來」一個單一題目;請問,下一個上台的人,在同一套制度裡玩弄,難道會有不同的嘴臉?

一巴掌打死蒼蠅的痛快
對國家的空轉處境,我們都很憂心;對一個失去理想的執政黨,我們都很失望;對一個無能又無品的總統,我們實在憤怒,但是,愈憤怒就要愈冷靜。
在這黑盒子打開、蒼蠅飛出的時刻,「打不打得死臉上的蒼蠅」不該在媒體炒作下變成全國人民發燒注目的「唯一」議題,更不宜把它定位為一場「你死我活」的「決戰」。瞭解為什麼黑盒子有蒼蠅,舉全國之力去追究蒼蠅藏身之處,徹底清理黑盒子結構本身,才是真正重大的任務。否則,你打死了這一團蒼蠅,黑盒子依舊,下一團正等著出發。
我甚至於擔心,正因為「一巴掌打死臉上蒼蠅」這個急促動作會很痛快,它很容易凝聚了全國人民的感情,集中了舉國的注意力,而「陳水扁」黑盒子的真正問題──結構的、制度的、思維的、文化的,都被推到邊緣。
制度的檢討、機制的改造、人民本身民主素養的深化等等,在尋找宣洩的憤怒情緒中,都會被認為是高調、空談、緩不濟急,而被遺忘。然後,有一天,唉,我們又從頭開始。

越憤怒,越冷靜
我選擇用「不捐一百元」,作為一個「甘犯眾怒」的微小聲音:最該被「決鬥」的對象,不是這個任期不到二十個月、威望不到膝蓋高的總統,而是培養了他這種人物而且容許他苟延殘喘的整套制度以及制度背後的人民自己腦裡的文化思維。
「打倒」一個人,只需要熱情和憤怒;革新制度、提升文化,抽絲剝繭地釐清問題所在,看準了問題下手,需要的卻是極度、極度的冷靜,深刻的思辨能力,長程的眼光,宏大的器識,鍥而不捨的精神。
這真是一堂艱難的課。
二○○六、八、廿三 台北

星期一, 6月 04, 2007

思沙龍系列 台灣可以不邊緣化嗎?企業發展躍上國際舞台的思辨 張忠謀vs.龍應台vs. 殷允芃



台灣可以不邊緣化嗎?企業發展躍上國際舞台的思辨
張忠謀vs.龍應台vs. 殷允芃

這場思沙龍,其實有點牛頭不對馬嘴的感覺。張忠謀一直反問龍應台的問題,我想張董事長的周密而致高的思維,及不找任何藉口的態度,對於台灣企業躍上國際,是要求正面迎戰,靠自己找出路的。另一方面文學出生的龍應台有時後為了更詳實更生動的描繪問題,往往將佈局太多,這和理工背景的張先生,直搗核心的方式差異極大,以致於張先生對回答到前面的部份,讓人覺得他們之間有代溝,加上張先生的節奏很慢,所以很可惜沒有聊到很多問題。

我發現沒有紀錄龍教授的問題,十分可惜,這樣無法還原當時那種落差。就以張先生回答的部份,跟大家做分享。

1.關於品牌
品牌分成兩種,消費的品牌和科技產業有關的品牌。前者如可口可樂,是靠行銷經營長久的形象而成的;後者如微軟、Intel,是有技術平台的並掌握產品規格制定權的控制產業。
因此像IBM、HP等公司生產PC有點品牌,但其實又不算有品牌。他們都沒有能控制平台及規格,因此品牌的附加價值很小。前任HP總裁認為沒有足夠的附加價值就要有足夠的經濟規模,因此她和康柏談合併。
那麼要自訂產品標準要有「大的市場」,例如美國市場、歐洲市場。現在中國大陸的市場很夠大,能使中國大陸的公司有制定規格的機會,台灣的公司可以利用大陸的市場。能夠控制技術平台、制定產品規格、並搶得先機,才能成為科技產業的品牌。

評:玩遊戲不僅要熟悉遊戲規則,最好是有能耐制定利己的遊戲規則。

2.香港有自由沒民主,國家政府以企業模式經營
國家政府沒必要以企業模式經營。
評:龍教授每次都以一種恨鐵不成鋼的心態,希望台灣政府能多做點什麼,但張先生標準資本主義市場的看法,覺得不能依靠政府,或者我覺得他從未期待過政府。
美國商周世界百大企業的排名,委託英國一個專門檢鑑品牌的公司,根據一個品牌在未來五年中,憑著品牌的聲譽可帶來的利益,換算成金額以後,以金額排名。但是台積電請過這間公司來評比,結果是有百億的利益,差不多落在十幾名的地方,但是台積電未何沒有上榜呢?
這間公司說因為他們會考量到知名度的問題,如果你們願意支付一些費用,我們可以提昇你的知名度。可見所有的東西都是需要付費的。
評:很明顯,制定遊戲規則的人大賺錢,而且有點像莊家通吃。

3.台灣競爭力下降,邊緣化的問題?
台灣從未在核心,中華民國政府只有在二次大戰時一度在核心。
十幾年前台灣最大的競爭力有四,
1. 勤奮、低工資、高生產力。
2. 理工方便有許多大學畢業基層人才
3. 創業冒險精神
4. 政府效率不錯
台灣的競爭力下降是因為過去較強的部分,在今天都已經改變了不再了。

評:以總體經濟來看,過去那些競爭力在今天的世界已經不叫競爭力了,所以我們要開發新的、符合時代需求的競爭力。

4.雙邊協定等貿易協定,台灣都未能加入…..?
主要是因為WTO協定未成功,因此各國以雙邊協定代替多邊,但面子多於裡子

評:這一題承接上題,很現實的東協十加n連澳洲都加入但排除了台灣,在貿易上的關稅問題應該會很有影響才是,不是很了解張先生未何如此說。

5.留學的問題
到國外留學未何重要,張先生以他在國外、國內演講詢問領導意願的人數比,國外80%,國內20%,以及宿舍生活的經驗分享,讓大家知道環境、學生的積極性差很多。

評:讓我想起一兩年前天下雜誌報導韓國青年和台灣青年的不同,企圖心差滿多的,台灣學生有點太隨遇而安的感覺。但其實我只能說這是價值觀的不同,一種非主流(資本主義)的想法,並不一定不好,但很現實的是在資本市場這個大富翁的遊戲下,競爭力就比較差了。

6.給大學生的意見
僅限給有意願當領導階層的青年
1. 終生有系統、紀律、計畫的學習
2. 獨立思考能力
3. 創新力、發揮
4. 國際觀

評:這部分之前張忠謀和傑克威爾許的世紀對談,應該有更豐富的內容才是。
ps.這是我自己的筆記,你也可以參考下面主辦單位的新聞稿

星期六, 5月 26, 2007

生日朝山

朝山的生日

瀑布的清涼 洗滌都市的消沉
台北的大熱天 沁涼的森林浴
一個人的滿月圓
觀瀑

感謝大家 午夜的祝福
感謝山林 清晨的影音
感謝書城 生日的折扣
自由行的一個生日

HAPPY

星期日, 5月 13, 2007

我在台北這幾年


離家是讀大學的原因之一,傳統的家庭總有許多無形的枷鎖,對一個人在外的生活充滿無限幢景。當初可以選擇台北冷門但有興趣的大學或高雄熱門也學的還不錯的二技,懷抱著一種美國夢的嚮往,我毫不考慮的選擇台北。

大學在台北唸書可以充分享受和運用台北的資源,大學生時間多,到處參加活動、看看台北風光、使用國家級的學術資源,很符合喜歡資訊發達的我。從自己辛苦的到處去搜尋免費講座、展覽資訊,到後來能輕易整合資訊放在網誌中分享,甚至這樣的一種分享方式還啟發了陌生朋友的跟進,在他的居住地也作著同樣的事。雖然這個「台北活動網誌 free 閱讀台北 從裡到外」的網誌,只維持了一年,之後因為打工和準備考試等因素而停擺。(整理資訊重新編排很花時間…..)但是有達到一定的效益,我很開心。

真誠的建議大家,來台北念書,不論是專科、大學、研究所,台北的豐富值得大家去慢慢挖掘,細細品味。如果你現在已經在台北念書了,那麼絕對不要錯過,首都台北的能給你的附加價值。不僅是唸書,更重要的是體驗這個城市,參予這個城市,感受一種新的生活,多多利用這個城市的公共空間,探索他的廣度和厚度。

除了感受外在環境之外,一個人居住在「如何生活」這個部份,也有相當成長。要自己打理自己的生活起居,安排自己的時間和計畫,也就是說,你不得不做家事。自己洗衣、打掃、整理衣物、簡單的水電、簡單的電腦維修..等等,至少你得安排一個星期的某一天洗衣服、曬衣服,可能某些衣服需要手洗、要怎麼洗對衣服比較好….,相關的常識需要透過發問學習及經驗的累積,這個部份在解決問題的能力上有些幫助。你會開始有生活智慧,從這些繁瑣的工作體驗,也可能轉換你的心境,相信你會更了解媽媽的辛勞。如果是手洗,可能對古人的生活會有不同的體會,對生命的領悟可能有不同的境界。

我很高興我還有兩年可以待在台北,聽說研究所會很忙,但我相信充實的生活,還是少不了參加藝文活動或者是一些激勵自己的講座,也許還是可能可以將「台北活動網誌 free 閱讀台北 從裡到外」網誌復活,提供多元免費的活動資訊。期待著新生活的開始。



星期五, 5月 11, 2007

透視自己-學生職涯諮商營參加心得

坦白說這個活動的宣傳做的很不好,我是在師大的網站上碰巧看到才知道自己學校(北大)在辦這個活動的。但很早以前就想做類似的適性量測了,對未來一直很茫然…..

今天的活動辦的還算滿好的,先是一場就業趨勢的說明,概要的說明就業的現況恐嚇大家,給大家一些危機意識,也提醒大家一些選擇行業上的盲點,臧總編好像已經到很多學校去講過這個主題了,十分流暢精要,可惜沒有問答時間,有些已經有方向的同學可能無法解答疑惑。接著是量表分析報告解說,教大家如何來看自己的適性量測表,說明一下每個項度的得分與特性,分為12項職場性格強弱特徵、6大核心競爭力及5大適職類型與領導潛能。特性是先天加後天的,所以可能兩三年後會有所改變,可以朝向比較正向的部分去發展。

最後是最重要的個人諮詢,每個人約10分鐘的個別諮商。等待的時間看了兩部好電影,心靈捕手和把愛傳出去。10分鐘很快就過去了,我的老師先看了我的特性對應座標圖,解說我的個性,非常的準…..然後我問他我自己想走的兩個職業和一些自己缺點的改進方式,時間就到了。

以今天的經驗我發現,這份問卷的重點就在特性對應座標圖,老師可以就這六個圖了解你並給你建議。因此如何問問題,問對問題就很重要了。當然你可以先聽他解析你這個人緩和氣氛,但接著也許應該問針對特性對應座標圖的問題。

例如
如何改進你的6大核心競爭力
有哪些很有特色的特性,適合往哪方面發展
特性的盲點在哪邊(需要注意的)
綜合建議


如果可以最好也帶著你的簡歷,這樣可能他可以告訴你更多。但是關於要做哪一行我覺得他們無法具體的回答這麼細的問題。

嗯!以上經驗分享,希望對以後想參加這樣活動的人有幫助。建議講師可以提供大家一些重要的問題當作參考,以免同學不知道要問些什麼,錯過機會十分可惜。

星期六, 5月 05, 2007



刺青


導演 周美玲


攝影 劉芸后


女主角 楊丞琳


女配角 陳意涵


男主角 梁洛施

刺青票房很好,排行一直在十名之內,是一部成功的國片,預購的熱潮和部落格的人潮帶來了人氣和名氣,其宣傳相當的有吸引力。



每個刺青都有一個故事,刺青借由探討刺青背後的動機,來處理邊緣問題。這個清晰的核心讓整齣劇的骨架十分堅固,如花一般的盛開,也開出國片的好票房。不脫國片喜愛探討邊緣的調調,用了絢麗的色彩裝飾了低霾的黯沉,讓片子一高一低的氣壓及靜動間的節奏變成一種舒服的呈現,淡化悲傷與哀愁,讓片子輕盈許多,一改國片陰鬱的色調。



故事其實很簡單,就是竹子的美麗與哀愁,她這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以及小綠的幻想與真實,她的念念不忘。這也是一個忘記與記得之間的徘徊,竹子的過去太苦澀,因此他選擇部份遺忘,她弟弟-阿青,更是拒絕記得任何事情。小綠則是一個高反差,她不僅對真實的過去念念不忘,更熱衷製造虛擬的記憶。但整部片的重點還是在探討刺青背後的動機,因此有阿東這個甘草人物,一方面用來增加”笑”果,一方面也帶出主題。但也就使得被大肆宣傳的小綠和竹子的愛情故事交代的不夠深刻,讓人有種莫名的失望,對於兩個人到底怎麼在一起充滿疑問,總覺得應該再多拍個30分鐘,將兩個人的故事最更多的描述。



楊丞琳的人氣加上梁洛施的帥氣,美玲導演選角很成功,由可愛的承琳飾演天真熱情的小綠,讓成熟的梁洛施扮演寡言冷調的竹子,兩人的搭配與演技都讓人驚艷。承琳一改過去形象但仍不失可愛的搔首弄姿,是一個很特別的畫面,在外顯的放蕩行為中呈現著內在天真的本質,成功的塑造出一個會讓大宇喜愛的小綠。整齣戲承琳大多是一種外顯直接的表演,而Bella(梁洛施)則多是內心戲的表演,將竹子的內斂、掙扎、矛盾、猶豫、掩飾等情緒精準的表達出來,她真的很會演戲。其中有一段小綠執意要刺青,一個前進一個後退的那場戲,感覺挺好笑的,竹子被逼到牆邊顯得手足無措。



我對竹子的妝扮其實滿好奇的,在刺青店是帥氣的竹子,在院子卻又是一個美麗的竹子,我不太清楚導演這樣的安排想強調什麼,但竹子戴無框眼鏡之後的專注感大大的提升,也增加了剛毅的線條,讓竹子晚起頭髮的樣子更man。年輕的竹子的青澀味道,演的最自然,讓我想到”逆女”中她和她的初戀情人片段,感覺有似曾相似。



竹子的人生滿沉重的,除了一連串的意外之外,她壓抑的個性也塑造了她的宿命。在看到阿青出事昏迷的時候,就覺得竹子的情路還真坎坷,難得跟小綠在一晚就出事….,但之後的結局感覺草草收尾,轉變太快了。而大美好的結局,讓竹子失去再抉擇的機會,看不出她是否願意轉變看待愛情的態度。



整體來說就是微笑與感動的交織,有很多讓人會心一笑的畫面。可惜最後竹子的簡訊,小綠昂首的步伐,刺青店的等待,讓人得不到結局的滿足,有一種怎麼這樣就沒了的失望。但是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好的結局,無論他們是要繼續還是重新開始還是……都充滿無限可能。最後不得不說這一部輔導級的電影,很乖,連床戲都只有激情親吻的鏡頭,比起”面子”大膽的床戲,真的差很多。



我是4/15去看的,台北絕色,中午的場次,人數大約70位觀眾,應該算是滿多人的。很多國中生一群人結伴去看,女生居多男生去的也不少,希望國片再加油。











後繼(超大雷.....)






看了原著小說以後,釐清了一些問題,小說其實還有一些人,但電影時間的關係省略。其實電影改的有點多,但是有些東西,卻因此語焉不詳。

但是竹子情路是真的很坎坷,唯二的兩次放縱,都有死人的紀錄,成為揮之不去的惡夢,也是他一直保持單身的原因。